第二百二十节 硝田(1 / 2)

临高启明 吹牛者 1739 字 3天前

这一刻,两位元老的形象在陈五仁心中又高大了几分。明代宗族观念盛行,衙门只能管到县一级,所谓皇权不下乡,乡下的秩序主要以宗族族规在维护,即便是报官,县太爷也不会管“家务事”。

但陈五仁还是好心地提醒起来:“首长好心肠,不过属下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若是此案断得不妥,恐有损元老院声誉。”

张枭明白陈五仁的担心,转向了张家玉,准备试他一试,问道:“家玉,你有何意见?”

张家玉道:“学生陪同和宁下乡,当时就在现场,黄氏母子实在可怜,闻者落泪。然诚如陈科长所言,清官难断家务事,学生以为此事二位首长不宜插手。”

“哦?言下之意就是不管咯?”张枭问。

“非也,非也,”张家玉解释道:“学生以为,不如让和宁来管此事。”

“嘿,这主意好,让我想想,”张枭笑道:“和宁,现在你就是妇联的人,先给你安个广州市妇女联合会特派员的头衔,回头我找刘大府给你发张任命书,盖公章的那种。咱不仅要管,还要管得名正言顺!”

赵和宁脸上掩饰不住兴奋,嘴上却道:“为了正义,我就委屈一下啦。”

“运动员有了,还差裁判,”李幺儿道,“广州巡回法院的人现在正在龙山大岗墟,离这里不远,明日一早派个信差火速赶往大岗墟,让巡回法院的尉迟刚和吴奕轩立即赶来九江。”

九江翘南村,坐落于九江大墟西北方约两公里处,九江朱氏便居住于此。南宋咸淳年间,朱氏先祖朱元龙携族人跋山涉水自南雄迁徙至此,已历三百余年,在本地根深蒂固,族中人才辈出,陈子壮的外祖父朱让官至夔州知府,授“中宪大夫”,在乡下还留了一座“良二千石牌坊”。

村外鱼塘环绕,村内一座属于朱氏的房产后面圈了一大片土地,其中不少干涸的鱼花塘被其中新建的塘基分隔成了更小的坑,外围则是一圈高大的围墙,围墙内一片忙碌景象。干活的全是朱氏子弟,有的人在向坑中倒水和石灰,生石灰与水产生的热量使得土壤维持着一定的温度;有的人向已经成熟的坑中倒入人和牲畜的尿液、蚕砂之类的污秽之物,静静等待收获之期的到来;还有的人正在从老坑中挖出成熟的泥土与草木灰混合后送往加工房。

如果有同时期的欧洲军火商见到这番场景,一定会惊讶于在遥远的东方竟然也有人学会了法国人发明的“硝田制硝法”。硝田制硝法最早的记载出现在14世纪,到了15世纪中叶的欧洲已经蔚然大观,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硝酸钾来源,不仅使欧洲人获得硝酸钾不再依赖于硝矿石,更是大大提高了硝酸钾的纯度。

此种“硝田法”,究其原理,其实就是将厕所猪圈土墙上凝结出来硝酸钾的现象加以总结之后大规模的复刻深层环境进行批量生产。

这种技术并不复杂,但是在中国却并未发展起来,原因无它,它会占用大量的农家肥。相较于畜牧业发达的欧洲农业来说,中国传统农业种植业高度发达,占用了几乎全部的可耕地,使得牲畜养殖率极低。这种需要大量牲畜肥料的硝田自然也发展不起来了。

元老院当初在海南的时候,也曾经考虑过使用硝田法自产硝酸钾,但是计算了投入产出比之后发现他们根本无法搜集到足够的原料来维持运转,在通过葡萄牙人从印度获取天然硝石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